页面载入中...
首页 » 互联网

个人博客:打造你自己的网络品牌

“这是一个网络时代,也是全民皆博的时代,每个人都应有一个博客,你我都不会例外”

这是秋叶在《名博是怎样炼成的》前言中写的一句话。21世纪是互联网空前发展的时代,如何让别人在由数以亿计的网民组成的网络中找到你的身影?如何让别人知道你的存在?如何向别人分享你的快乐与忧伤……当然,如果你是一个超级明星,你不用宣传,媒体会自动找上门来;如果你是国家主席,你不用费这么大劲儿,你说一句话全国人民都能听到。但我想这篇文章的读者中应该不会出现这两种特殊人物,并且都是草根级的人物。旧时代也许是由社会名流主导,但在网络的世界里我们草根也拥有了与所谓权威同等的地位,我们可以自由地(相对)发表自己的看法,自由地参与讨论,自由地宣传自己,在互联网的大舞台中展现你不为人知的才华。

要实现打造个人品牌的目的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渠道。笔者并不是最早接触互联网的一代,但自认对互联网还是有丁点的了解,Web2.0从最初的论坛、即时通讯的兴起,到个人博客的火爆,再发展到今天的微博客与社会化媒体,个人认为博客依然是互联网最实用的一个产物,因为博客是你自由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最好的平台。在博客的世界里,只有不违法你不用担心自己的言论会遭到别人的反驳,你可以自由地展示你的个性。当然博客更不是独舞的黑暗角落,你的个性定然会吸引志同道合的观众,我们可以一起讨论生活,谈论工作,分享专业知识,互相拜访,其实这时候,博客已经成为我们在互联网上的家了,博客就是我们的归属

当然,博客人人都可以有,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成功。就像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家庭,但不是每个人的家庭都是这么温馨的。很多人都曾经拥有自己的个人博客,但都没有专心管理过,很多都已经荒废了。自从去年开通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另一个)以来,我也曾经历过这么一段时期,而且时间持续得还不短,后来觉得很不甘心,反省N久以后得出结论:目标影响我的行为。也许你不会相信,我当初建立自己的博客时的原因是听说博客很好玩,还有就是听说博客可以赚钱,所以我就做了,也决定了之前一段时间我的博客的命运。

研究了一下,想玩博客或已经在玩博客的人大体基于以下几种原因:

1、看到身边的人们都开博客了,担心自己落伍;

2、羡慕别人在网络上非常出名,自己也想试一下;

3、看到别人用博客赚钱了,自己也想捞一把;

4、表达个人心情与感受,与知心的朋友们分享交流;

5、与志同道合的人们分享专业知识与思想;

6、对某些人或事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急需一个发泄的平台。

其实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清楚我想表达什么了,如果做博客只是你的赶潮流的一种方式的话,我想也许明天就再也找不着你的踪迹了,因为明天又有明天的潮流。博客最忌讳的是利益驱动!当博客成为一种分享与交流的内心驱动时,博客才能经久不衰。

OK,如果你满足了4-6条中的一个,欢迎你加入到个人博客的队伍中来!同时祝福你在在个人博客的舞台上跳得精彩,赢得越来越多的掌声!

标签:

博客是一种精神

最早接触的博客应该就是QQ空间了,那是高中的事情了,我想大部分人都跟我一样吧,现在的8090大部分都QQ空间的“中毒”使用者。但我真正接触“博客”这个名词和它的概念却是在上了大学以后也就是08年9月以后,上大学以后,由于拥有了自己的电脑,所以经常闲逛于互联网,到处挖掘好玩的东西,也就是那时候开始迷上了博客。迄今为止,我的博客之旅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好奇+无知。刚开始玩博客时纯粹是因为看到别人的文章写得很好,吸引了很多读者,所以自己也想成为众多博主中的一个,因此就拼命地在博客中国,中国博客网,网易,新浪等BSP与门户注册账号,每当自己注册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时,总感到很满足。然后就开始在上面发表文章,可最后的结果是没过两天这些博客就被荒废了,从此就再也没有更新过。

2、无知+迷茫。进入电子商务协会(我指的是从做部长开始)以后,在师兄的熏陶下,终于对博客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知道了博客不仅是个人展示的平台,也是与人沟通、积累人脉的重要工具。所以开始对过去所做的事感到惭愧,但此时还是处于无知的状态,对于一个电子商务的新手(连草根都不是)来说,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像师兄们一样写出专业的像样的文章。

鉴于之前的博客(http://ecmvp.com)经营不善,导致整个网站的效果非常不好,所以自这个博客开通以来就一直在思考,到底博客是什么?怎样才能写好博客?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答,不然我想这个博客的下场也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找到想要的答案,我特地把自己的博客与互联网界的知名博客(比如月光博客,我爱水煮鱼,Keso,黄海均的互联网日志等)做对比,研究我跟他们之间的差异,我发现他们之间有这样的一些共同点:1、我为人人,人人才为我。写文章绝不是要将自己的思想加给读者,读者关注你的文章是因为他/她能从你这里获取什么知识,反而没有私心的出发点更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博主都懂得分享,所以他们受到了读者的关注;2、博客是生活的一部分。既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就意味着不需要任何利益的驱动,他们几乎已经把写博客形成了一种习惯,尤其是月光童鞋,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能做到天天更新博客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在《名博是怎样炼成的》中也说到好的博客应该是博主生活的一部分。当然这一点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但这里体现的是他们不懈地坚持写博客的精神。

最终我得出一个结论:博客不仅是一个展示的平台,一个交流的工具。更深层次更准确地说,博客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涵就是分享坚持,带着分享的态度去写博客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最终形成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创作,与读者不断沟通交流,思想境界才能得到提高,这就是坚持的重要性。

博客是一种精神,这是我对它的理解,我想现在拥有这种精神的人并不多,但我希望成为其中的一个!

标签:

谷歌退出中国

声明:此文章并不是要声讨**部门,抑或**机构,只是表达对GG退出中国的一种由衷的惋惜。

google

      历史性的一刻,不得不记录自己的此时复杂的心情,即使晚上要考C语言,即使挂科,我也要把这段话说出来,不然真的很不舒畅。

      “谷歌,一家2006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公司,Google搜索是世界最强大、使用范围最广的搜索引擎。自从06年打进中国市场到现在,不到四年时间,其开放自由的原则给中国互联网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Google强大的产品让中国网民真正体验了互联网的乐趣,给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存空间。”

      如果N年以后有人问我Google是一家怎么样的公司,以上会是我的回答。万一谷歌退出中国成为事实,我会再加上一句“带着‘不作恶’的原则,Google从中国市场悄然离去”。

      从中午考完试回来到现在,互联网上已经爆满了关于GG要离开中国的报道,各大SNS网站如Twitter,嘀咕,新浪微博,饭否…热门话题绝对缺不了“谷歌退出中国”。(更新:刚刚新浪微博已经把“谷歌退出中国”的热门话题撤下,看来有关部门已经采取行动-2010年1月13日14:29:37)我不想评论GG作出的这个决定,作为一个只使用了一年GG产品的网民来说,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作何评论。但从我使用GG产品的这一年时间来看,我可以大胆地对所有人说,Google绝对是全世界最强大的互联网公司!

      试问,国内哪家互联网公司能够做出功能如此强大的|Google earth?

      试问,国内哪家互联网公司能够把免费邮箱做到这样?

      试问,国内哪家互联网公司能够让个人网站得到如此之快的发展?…

      我期待我国能够尽快有这样的一家强大的公司出现,来打破国人不得不崇洋媚外来尴尬局面(按中国互联网现在的局面…不说了,大家心知肚明),但此时,我们不得不佩服Google研发团队的创造力,以及他们给中国网民带来的无限享受。我不知道Google所说的撤出中国是说从此不涉及中国市场和中国业务,还有现在的中国部分的产品,还是说只是撤去Google中国的部门而已。总之,谷歌此番做法已经是其忍受之极限了,无论如何,都表示惋惜。

      广大重度使用Google产品的网友们,如果明天早上起来时,发现打开Google Maps,Gmail,Reader,Scholar,Translate,Earth时都显示“此网页无法正常显示”,到时候大家会是一种怎么样的反应呢?我不敢想象,就苟且地一天天过着吧。

标签:

Twitter,新浪微博,百度i贴吧也来凑热闹了

师兄说得很对,互联网果然很热闹!Twitter六月被墙,国内各大微博客如饭否被封,嘀咕也被和谐(现在恢复正常了吧),新浪看准时机,果断地推出自己的微博客服务-新浪微博。“据说新浪微博是由陈彤亲领团队开发,从产品立项到公测仅用一个月时间。”来自@oxygen。

经过两个多月的内测,前段时间围勃也终于全面开放注册了,这两个月我是伴随着围勃一路走到现在,关注它的进展,还记得当初最先改进的是私信功能,本来是必不可少的,可不清楚为什么陈同学在开发时就没想到,还是时间紧迫吧。再后来就到@功能的推出,高级搜索,绑定IM等等,应该说完善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用户体验也越来越Perfect,但相对于运营已经三年的Twitter来说,围勃的提升空间还是很大滴。

这儿还没完呢,貌似也看中了这块地,也想来圈一点,这个月也正式推出了“i贴吧”,我暂且把它定义为山寨微博,确实太不专业了。今天阅读月光博客上文章时才知道这个消息,马上就去开通并体验了一个半小时,今天就通过Twitter,新浪微博与百度i贴吧之间的对比来谈一谈我的感受吧。

百度i贴吧

(上面是i贴吧的个人页面截图)

比较产品当然说用户体验,就从最具体的功能说起吧:

* 发布信息。这是最基本的功能了,不然也不能称作为微博。但同是发布信息,在字数方面也还是有差异的,Twitter和围勃都是最高支持140个字符,而百度i贴吧就要玩特别,只能发32个字。虽然Twitter和围勃的140也经常用不完,但个人感觉32个字还是很难表达出很有水平的语言,可能这是考虑到贴吧的性质吧,贴吧上面的贴也都是这样的。所以一开始i贴吧就把自己跟其它的微博区别开来了,它要说明自己不是单干的,只是贴吧的一个更完善的应用而已。
* 转发/评论/私信/@等功能。转发与@功能应该是Twitter做得最好的了,也正是因为它可以实现信息的无限扩大传播,才形成了今天的庞大用户规模。对于web2.0的应用来说,如果连这些互动式的功能都不具备的话,必然会被淘汰。围勃在开通之时也不具备@与私信功能,也是后来经用户的强烈要求才做的改进,用户的心声是最真实的,新浪顺应了这一趋势,所以越做越好了。我们再来看看百度的i贴吧,至今为止除了回复功能其它一个都不具备,并且回复框还是在页面的最底部,严重影响了用户的评论速度!另外还有回复的页面,几乎都被头像占满了,有点像是相册空间,评论内容倒是将要的。这几个功能一直以来都是用户要求最高的,我清楚为什么i贴吧偏不这么干,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呢?
* 页面设置。我们拿新浪微博的页面来跟i贴吧做下对比吧:首先是整体风格,很明显i贴把自己定位在简单的位置了,这种风格也是为了贴吧配合吧,所以在页面中也找不到可以进行风格设置的地方。 然后是标语,模仿Twitter的“What are you doing?”新浪用的是“有什么新鲜事想告诉大家”,i贴就有懒了,直接是Twitter的中文翻译“你在做什么”。最后再来看看其它的页面布局,两者都很相像,其实不只是i贴与微博,包括嘀咕还有其它的国内微博都是模仿了Twitter的这种布局的,不过这并不是坏事,配合用户的使用习惯也是用户体验的思想吧。
* ……

新浪微博

以上的几点都是从表面功能来谈的,敝人不才,更深层的如API的开放等就留给高手们来说吧,希望抛出了这块砖能引出上好的玉!

最后再附加一点,i贴现在怎么样不重要,问题是百度到底有没有真正把它当回事。希望能真正用心做出令用户满意的产品,千万不要辜负了众多忠实的用户。

PS:我的Twitter/新浪微博→@ecmvp, 我的i贴→http://tieba.baidu.com/i/71755204 欢迎订阅!

我最喜欢的几个google产品

    前言:这段时间一直在忙,真的很难挤出时间来写博客了。总感觉对不起自己,今晚就算奋斗到再晚也不能耽搁了。

    说来惭愧,真正开始体验Google的产品还是在今年的暑假,之前总感觉谷歌与百度相比无非就是多了一个Gmail邮箱,搜索方面基本上用百度,可 能还是民族情节吧,总感觉自己国家的东西用起来舒服一点。然而,近期的Google体验让我彻底改变了这种愚蠢的想法。废话少说,先上一幅图:

关键字 全球每月搜索量
Google 338,000,000
Gmail 124,000,000
Orkut 55,600,000
Google Earth 24,900,000
blogspot 20,400,000
Google Maps 7,480,000
Picasa 5,000,000
Google Translate 5,000,000
Google Chrome 4,090,000
    数据来源:http://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1950.html
    这是google最热门的几个产品,当然我不是每个都喜欢,但起码反映了大部分人的共同需求。
1、Google搜索我就不多说了,以免作了不恰当的评价而遭到各方攻击,本人更倾向于百度。google经常以公平、纯净的面目出现在公众眼中,得到了不少人的好感,所以我也正在尝试由中文搜索向国际化转变,使用google.com(注意不是.cn)
2、Google Reader,功能比较齐全的一款在线阅读器,我说比较齐全是因为还是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1、不能创建二级文件夹,这让我很郁闷,之前在新浪点点通的订 阅很多都是有子文件夹的,导入之后就不能正常显示了;2、无法订阅QZone,有一些同学只喜欢在QQ空间上写东东,文章很好,但经常错过。但总的来说 Google Reader还是很厉害的,希望能尽快解决这些小问题,就更完美了;
3、在遇到gmail之前,我一直是163邮箱的重度使用者(其实现在也还没有断掉这份情感),163比其它邮箱高明的是,它深知用户 的各种需求,导致它的产品粘性很大。第一次使用Gmail的时候,感觉不到什么特别的地方,还觉得不如网易163,现在知道是真的错了。Gmail真的很 强大,分享两个特色:1、丰富的自定义,再上升一个层次,也就是人性化,Gmail真的是在为用户考虑;2、包罗万象的拓展功能,就拿Labs来说,这里 可以设置N多常用的产品服务,轻轻地说一声,用Gmail还可以直接绑定Twitter账号,再也不用翻墙了;
4、GoogleEarth的话也是不久前才开始用的,之前一直用在线的谷歌地图,感觉跟其它地图没什么两样,所以没怎么注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知道了Google Earth,就现也不想用其它地图了。三个字,很强大!尤其是三维立体的视觉享受,无话可说;
5、Picasa,几乎是与Google Earth同时发现的,喜欢的不是它的图片分享,而是Picasa的图片处理功能,一个个清晰的分类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6、最后一个,Google Translater。最喜欢的就是翻译网页的功能,有时候不想杀死太多脑细胞就直接把整个英文网页翻译成中文,方便得不得了~~
   暂时就写这么多了,Google产品的体验还在不断地进行中,希望大家有好的发现也拿出来分享下。

标签:

也说互联网的免费模式

互联网免费模式这个玩意还得从中国的国情谈起,感觉免费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文化,当某一天我们试图去背离这种文化而另寻出路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很吃 力,反而是免费却能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回报。要说这种免费文化,中国互联网就是最好的体现。自从盛大推出免费网游狂赚一把,马云打着免费的旗号照样拉了几车 厢的钞票回家之后,人们对免费盈利方式的顾虑就从此被打消了。当然这些都是开山鼻祖,看到有利可图,互联网的各大佬们也不甘示弱,都一窝蜂地冲上前去抢占 自己的一席之地了,不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也是迫于无奈。总之,免费文化在互联网里兴起了。

至今为止,互联网的免费盈利较成功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

1、网游。这是 无可非议的了,当年网易打着三大门户网站的旗号却安心坐着网游业老大位子的时候,陈天桥突出奇招,推出免费的网络游戏《传奇》,完全颠覆网游的盈利模式, 将丁磊打了个措手不及。那免费的游戏到底是怎么盈利的呢?我想这个问题不应该由我这个连游戏是什么都不知道的门外汉来回答,老玩家们都十分清楚道具的重要 性。可以说免费是一个最好的诱饵,游戏迷们被钓上钩之后,也只能任人宰割了,什么道具费,服务费,还怕你不给吗。陈天桥通过免费模式拉走了网易一大部分的 玩家,成就一代霸主。其他服务商当然也不甘心客户就这样被盛大掳去,自然也就无奈地跟着推出了免费游戏。终于,网易也沉不住气,06年也推出了自己的部分 免费网游。其实我们分析一下可以知道,“免费模式”比“收费模式”更能吸引玩家,而失去的这点费用完全可以在道具的费用当中赢回来,所以说陈天桥也是顺应 了网游的发展趋势,这笔钱是他该赚的;

2、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一 个Twitter,一个Facebook,不知道迷倒了多少人,更不知道这里给商家们带来了多少盈利。国内的社会化媒体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校内人 人、Fexion、开心网,现在都很受青年一代的热捧。听说开心农场已经成为白领一族的必备工具了,如此大的流量保证下,还愁没钱赚吗;

3、IM(即时通讯,InstantMassaging)。说 到IM如果不说腾讯QQ就太不够义气了,感觉只要有电脑,只要可以上网,没有哪一天是可以离开QQ的,有一句话概括得太到位了,“换一种IM工具的成本比 换一部手机换一个号码的成本还要高”,长期建立的关系网就这样把我们网住了,怎么也跑不掉,飞信,阿里旺旺等同样是这个道理。IM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特性, 商家们才好动作,推出了一系列的增值服务,当现有的免费产品不能满足的时候,我们就只能选择掏钱了,这一招确实够毒的,不过赚得也理所当然;

4、网上交易平台。这 还不能算是独立的一种模式吧,因为现在基本上只有淘宝、拍拍等电子商务巨头才敢做到完全免地租。跟陈天桥非常相似的做法,马云为打倒易趣eBay,果断地 推出了他的免费模式,准确地说是用钱砸出了电子商务的免费交易平台,硬是把易趣压了下去,霸主也非马云莫属了。当然免费才不是淘宝的目的,他们可精明着 呢。当易趣的威胁基本消除之后,淘宝这只老狐狸的尾巴也慢慢露出来了。或许哪天,淘宝就凭借自己的绝对优势再次收地租也说不定,虽然马云一再表示没有这个 打算;

5、搜索引擎。这 个东西谁都很清楚,基本上百度与google已经成为了搜索引擎的代名词了。搜索引擎本身不收费,对用户更是没有任何收费的理由。但对进行搜索引擎优化的 商家来说,想要获得好的排名,你就不得不放点血了,当然有这个技术的话就不用竞价,那就是免费了。百度的总价排名应该把李彦宏喂得很饱吧;

6、资讯网站。其 实现在的网站几乎都是开放的,用户可以很自由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也正是因为它的开放,才会吸引一大批的读者,产生N大的流量,可以想象在这个条件下广 告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了。三大门户网站,由其是新浪,就是最好的说明。打开新浪首页,第一个跳出来的一般不会是网页内容,而是它的广告,新浪还真是敬业 哈,让广告客户优先,自己的内容再慢慢来;

7、另外还有其它的像信息聚合,免费博客空间这些都是一些成功的应用,就不一一列出了。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免费模式的盈利方式非常简单,综合起来也就是那么几种:广告、增值服务(或者叫差异服务)等。那为什么这么简单的方式却能做得这么成功,而且还受到互联网人士的热捧呢?

还是回到开头的两个问题:1、中国的免费文化;2、免费只是诱饵。

为什么eBay最终被淘宝压下去了,主要原因就是它跟我们的习惯,跟我们的文化不相融啊,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免费,现在淘宝送上门来,怎么会拒绝呢?而外国人不同,他们更看重的质量,他们担心免费的东西是假冒伪劣,所以收费更有前途。

也正是我们的文化把我们引上勾了,从此就再也甩不开。以上列的几种产品之所以能够成功还有他们自身的优势:产品粘性大。一旦客户使用了这种服务就很难再摆脱而再找一个替代品,我想霸主们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敢有底气说出免费这两个字。

当然,免费绝不会是互联网的全部,但它肯定会是一种潮流。